语言概念通用性2

放弃对 true/correct 的追求 只关注与

  • Source Credibility
  • Narrative Frame
  • Potential Behavioral Trigger
  • Impact on System Stability

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分析框架,适用于解构任何社会现象、话术宣传、产品设计,甚至是政治和商业叙事。下面我会逐一解释这四个维度的含义,并给出一个实际例子来演示如何使用它们系统性分析。

🔍 四个分析维度详解 1)来源可信度(Source Credibility) 问题是:这个信息是谁发出的?这个“谁”值得信吗?

包括:

权威性:是否来自专业机构、专家、主流媒体?

动机透明度:它有没有隐藏立场或利益相关?

历史记录:过去是否曾误导、操控、或一贯可靠?

2)叙事框架(Narrative Frame) 问题是:这条信息是如何讲故事的?用了什么设定和比喻?

包括:

二元对立:善/恶、我们/他们、先进/落后?

英雄结构:是否设计了受害者、救世主、敌人?

隐含价值观:是否默认某种生活方式、性别角色、消费逻辑才是“好”?

3)潜在行为触发(Potential Behavioral Trigger) 问题是:这条信息希望你“怎么做”?它在激发你什么行为?

包括:

消费行为:购买?打赏?转发?

社会行为:加入行动?发表观点?排斥他人?

心理变化:焦虑感、归属感、道德义愤?

4)系统稳定性影响(Impact on System Stability) 问题是:这种叙事或行为模式,会让整个系统更稳定还是更不稳定?

包括:

是否制造持续紧张/冲突?

是否形成回圈反馈结构?

是否导致资源或注意力集中/崩塌?

是否激发群体情绪而非理性判断?

🧠 示例分析:某视频平台短剧广告 内容: “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孩,却被总裁当众强吻!逆天改命的爱情居然是真的!”

维度 分析 来源可信度 不明账号投放、非权威媒体、以点击为目标 → 低可信度 叙事框架 “灰姑娘逆袭 + 强权男性宠溺” → 二元性别框架 + 快速成功叙事 潜在行为触发 刺激情绪、点击、付费观看或分享,模仿幻想也可能在青少年中发生 系统稳定性影响 营造对现实感情/价值的扭曲期望,诱发情绪化消费 → 潜在削弱理性与健康关系系统

✨ 应用场景 你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分析:

政治演讲 / 民粹煽动

社交媒体爆款言论

广告 / 营销话术

新兴社会现象(如Z世代消费趋势)

教育、职场PUA话术

📌 快速使用提问模板 你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自己的分析:

markdown Copy Edit

  1. 这是谁说的?为什么我们要相信他?
  2. 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?谁是英雄?谁是恶人?有什么隐含价值观?
  3. 这让我想做什么?消费?愤怒?归属?逃避?
  4. 如果大家都这样想或做,会对整个社会/组织/平台产生什么长期后果?